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资讯 > 工作动态

共研班本课程,聚力专业成长——语言康复部班级组班本课程公开课活动

信息来源:语言康复部 时间:2024-12-09 编辑:办公室 作者:陈玉凤
字体: [大] [中] [小]

为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探索班本课程的深远意义,语言康复部班级组于11月26日组织了“共研班本课程,聚力专业成长”公开观摩活动。此次活动聚焦班本课程的创新与实践,旨在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师资力量,为每一位幼儿打造更加适宜的成长环境。

一、追随幼儿·探究班本

教而有思,成长有痕。本次活动以班本课程为载体,以五大领域为基础,围绕幼儿的“兴趣、问题”展开。老师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巧妙运用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的操作材料、生动的教学情境等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中收获、成长。让我们一起透过孩子们那充满喜悦与专注的眼神,共同领略活动中的无限精彩吧!

图为各班班本课程主题墙.jpg

图为各班班本课程主题墙

二、魅力课程·各显风采

(一)芽芽班班本课程:《一“面”之缘》

面食是一日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食物,每一次吃面条、面包、馒头时,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并且吃得津津有味。听,音乐活动《快乐的面包师》乐曲欢快,层次丰富,简老师带领孩子们用丰富的肢体动作表现面粉在不同制作环节中的形态变化,大胆创编面包造型,享受与同伴共舞、合作制作面包的过程。看,在科学活动《神奇的淀粉宝宝》中,郭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鼓励孩子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多种感官直观的了解淀粉的外部特征,鼓励孩子通过猜想、验证来探索“淀粉遇碘变蓝”小实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面”之缘》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着手,和孩子们一起,体验快乐,从而不断收获。

图为芽芽班班本课程公开课.jpg

图为芽芽班班本课程公开课

(二)豆豆班班本课程:《你好,树叶》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树叶以它们独特的形状和多彩的颜色默默地展现着自然的魅力。幼儿在数学活动《树叶分类》中刘老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感知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叶脉等外形特征来进行树叶分类活动,积极探究叶在秋季里的各种变化。秋天是落叶的季节,也是孩子们想象力飞扬的时刻,在语言活动学习儿歌《秋叶》时,陈老师引导孩子们观看视频来感知季节的变化,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来学习诗歌的句式,探索小动物与秋叶之间的故事,感受秋天的美好。在杨老师的《秋风吹》音乐活动中,孩子们通过音乐欣赏、律动表演、创意表达等多种形式,感受大自然的韵律之美!在这个多彩的秋天里,豆豆班的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探寻秋天树叶的秘密,从中获得关于树和树叶的知识。

图为豆豆班班本课程公开课.jpg 

图为豆豆班班本课程公开课

(三)苗苗班班本课程:《小小“颜”究员》

孩子们的眼睛是七彩的,在他们的眼中,所有的颜色都是赋予魔法的。何老师的科学活动《小老鼠学画画》以小老鼠画画为主题线索,生动的介绍了五种基本颜色的名称和常见物品,通过寻色、探色、玩色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颜色,感知颜色的神奇变化,鼓励幼儿利用颜色大胆创作,为幼儿提供了探索颜色的机会。 大自然的色彩是会流动的调色盘,颜色小精灵总是会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藏在哪里呢?郭老师的语言活动《水果藏在颜色里》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入手,追随幼儿的兴趣,带着孩子们一起寻找藏在颜色里的水果,并认识了水果外皮的颜色,将它们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在水果的世界中小朋友们邂逅不同的色彩,感受色彩的存在、色彩的语言、色彩的美丽。

 图为苗苗班班本课程公开课.jpg

图为苗苗班班本课程公开课

三、以评促教·研以致远

经验在分享中成长,智慧在交流中生成,思想在碰撞中升华。公开课教学活动结束后,老师们基于“以幼儿为本”的儿童观与教育观,立足班本课程的意义,围绕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康复教育方案,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此次公开观摩活动不仅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一次检验,也是对未来听障儿童学前教育方向的一次思考,活动搭建了一个宝贵的分享与展示平台,促进了教师间的深度合作,在活动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能获得启发和支持,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这不仅有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也为团队听力语言康复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优化学前听障儿童班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图为12月6日班本课程公开课评课现场.jpg 

图为12月6日班本课程公开课评课现场

一级审校:陈玉凤

二级审校:宋彩凤

三级审校:李春玉

文章编辑: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办公室

文章来源: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语言康复部